期刊新闻
关于体育学刊延迟审稿的公告
《体育学刊》获评“202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我刊荣获优秀科技期刊、优秀主编、优秀编辑等荣誉
我刊论文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体育学刊》影响因子年报各项指标稳中有升
欢迎订阅2025年《体育学刊》
教育部主管的唯一体育学术期刊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关注学校体育 提升学生体质 追求学术品位 服务体育研究
Menu
首页
新闻公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征订
期刊全文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信息搜索
搜索
2009年
首页
期刊全文
2009年
第1期
体育学刊2009年第1期目录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
“体育”术语与实践的矛盾及体育概念的争论
生命价值与金牌价值的博弈——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事件引发的思考
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
现阶段中国群众体育的性质与特点
建立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想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困境及发展探索
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能
我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对教练员的信任量表构建及与球队绩效的关系
美国体育电影的文化透视
关于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思考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解读
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
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从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看中国男篮技战术之差距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制胜因素探析
国内外女子链球优秀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女子链球优秀运动员张文秀技术动作分析
关于竞技状态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国武学典籍的文化观照
弱势状况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中国武术为例
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体育竞技
月经周期对女运动员耐力运动时物质代谢及激素变化的影响
POCT(即时检验)在运动生化检验中的实施
内质网应激和热休克与运动
新的一年 新的开始——《体育网刊》2009年第1期导读
对体育学硕士论文选题的思考
第2期
体育学刊2009年第2期目录
体育起源新说
论新中国体育史分期——兼与吴在田先生等商榷
体育意志“三重根”
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演化机制
体育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我国国民健康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北京奥运会网络视频传播状况的回顾与分析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的启示
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塔吉克族人健康的影响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中的应用
广州亚运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
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审视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进步教育运动对美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中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比较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自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某些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预测
第29届奥运会中、美、俄奖牌分布特点及其启示
第29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单项决赛动作分析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比赛评判客观性的影响
中外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思考
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
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
“飞腿”沙亮在查拳传承中的作用
运用哲学的思维,冲破体育的罗网
“九个字”为中国体育发展指路
创意绵绵无绝期——《体育网刊》2009年第2期导读
第3期
体育学刊2009年第3期目录
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
论“艺术体育”的成因及共性特征——科学、艺术与人体运动方式的融合
全球主义、国家主义与中国竞技体育
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人本思想的思考
体育崇拜的文化学释义
绿色体育新解
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
日本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机制及发展
成渝两地不同人群户外体育运动需求调查分析
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扩展性模型分析
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特点
专业与职业分离情况下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与实施办法
高校健身街舞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从电子游戏到体育课程——美国学校体育的“跳跳革命”
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诠释
高水平竞走运动训练理念探析
竞技状态的属性与发展
短跑技术理论研究热点综述
中德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比较
我国男子武术散打优秀运动员比赛得分的时空特征
运动性骨疲劳研究进展
骨骼肌细胞铁代谢的研究进展
运动对健康年轻人变时反应和心率衰减的影响
跳高、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的特征
体育学术网络研讨的实践探索——“体育在线”论坛的建设与发展
务实与创新——《体育网刊》2009年第3期导读
网罗体育外文书刊的好去处
当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出现问题时怎么办
学校体育改革丢掉了什么
本刊启事
第4期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
当代北美体育学科研究动向——从Kinesiology的使用说起
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思辨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分析
后奥运旅游产品探析
现阶段极限运动休闲的需求模型
从“奥运向前冲”看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融合
中日残疾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比较
梅州“足球之乡”的形成与发展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论现代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意识
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状况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教师角色转变下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女大学生健美操选修心路的调查与分析
航海院校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生体能与个性化技能的协调发展——南京市部分高中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势项目在奥运会中的特点及作用
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教学方案设计
东莞市、荔湾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美国中学生田径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传统体育媒体化的思考——以央视“武林大会”为例
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及流变
蔡玉明五祖拳的文化传播
青年女子柔道运动员不同训练手段负荷强度的监测与评价
食指与无名指指长比率(2D︰4D)与运动能力研究评述
慢性心衰心肌能量代谢调控与运动
现实追寻下的体育科研——《体育网刊》2009年第4期导读
漫谈“体育”概念
第5期
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
基于“反现代化”理论假设对举国体制的思辩
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缺失的哲学思考
百年清华奥运历程之启示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
收益管理在体育场馆经营中的应用
政策视角下社会体育公平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
大连足球沉浮之我见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加强建设对策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
当前我国体育学学科评估存在的问题
2004-2007年我国高校增设本科体育专业状况评析
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解析
新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体育教学杂志》21世纪以来发表论文述评
我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体育课开设合球项目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态度的影响
三种足球体能评价模式的比较
我国优秀体操人才流动的特征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特点
孙中山的体育理念——读《精武本纪•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
运动应激对Th1和Th2偏移的影响及其与Cor、BLA和BUN的关系
运动与免疫关系研究进展述评
向心结合离心等速训练后的肌力变化特征
活性氧诱导运动中肌源性IL-6产生的信号转导通路述评
世界人类学大会2009年7月春城举行——国内外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将共聚一堂
该质疑的不是世界冠军,而是学校体育理念
更正启事
《体育网刊》2009年第5期内容简介
第6期
下一个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社会秩序二元观”视野下的体育行业秩序建构
新中国体育史分期再议——兼答戴敬东、凌平的“商榷”
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
欧盟竞争法对体育运动的调整
美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析
从奥运安保的强化看奥林匹克精神面临的现实困境
奥林匹克政治史的创新之作——评阿尔弗雷德•赛恩的《权力、政治与奥运会》
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基于STV三角营销的湖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商业型体育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职业认同、价值取向及道德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社会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文化探究
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建构与传承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工具——教育博客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材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的嬗变
江西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调研
论体育教学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博弈论在高校球类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投掷技术分析
2008、2010年FIBA规则修订对篮球运动的影响
体育运动中的动觉研究综述
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亚高原训练期生化指标的监控
低强度激光对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自由基、NO代谢的影响
运动与骨代谢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体育网刊》2009年第6期题录
《体育学刊》杂志社与广州瑞恩体育策划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
第7期
2009年第7期目录
论体育的政治化倾向——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关于人类运动极限的哲学思考
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
我国体育地方立法的研究
体育纠纷调解解决及我国体育调解制度之构建
反垄断法与中国体育行业协会
篮球联赛“凤铝事件”相关的法律问题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利益的分化与和谐
体育营销与珠江啤酒国际化发展战略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
我国体育赞助市场诚信缺失的原因及维护对策
高校体育设施产业化经营探索
新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河南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我国体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普通高校在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
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高中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的干预策略
我国女子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跑动能力
运动性疲劳对跳深动作结构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古希腊4大竞技赛会的文化差异
从“飞石索”看纳西族原始体育的起源
太极拳概念的界定
正常和低氧环境下递增负荷运动时通气阈、乳酸阈的变化
高氧恢复对低氧训练大鼠骨骼肌SDH和MDH活性的影响
第8期
2009年第8期目录
迈向体育强国的法治需求与挑战
体育强国的辩证认识论
科学 自信 努力训练革新——中国田径发展的必由之路
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制度空间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不同层次利益整合的机制
北美职业体育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实现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刍议
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协同学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与发展机制
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关系的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体育活动点调查与分析
亚运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网瘾干预效果的影响
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实验
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特点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现状
我国民航飞行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ISO9000:2000在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削球打法技术特征及发展
核心稳定性训练视角下的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思路
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
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道路探析
前交叉韧带易伤动作的下肢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恒功率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指标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第9期
2009年第9期目录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学意识”
对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文化溯源与反思
康德艺术美学思想观照下的竞技运动异化
国际体育仲裁院授予临时措施的审查标准评析
创建体育生态学的动因
中国足协与足球俱乐部矛盾的主要原因分析
球迷骚乱“群体行动逻辑”的社会心理机制解读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
高尔夫运动的符号消费
基于CES模型的中网价值创造
当代女性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战略营销视角下中年人群体育参与的决策过程及其约束因素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公务员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调查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体质和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体教结合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我国学生体能发展趋势及其干预措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的实施试验
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状态焦虑的影响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体育高考学生使用兴奋剂的现状与心理分析
东北地区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冬季户外运动课程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武术教育热点透视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和发展
不同负荷游泳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部分炎症因子的影响
跆拳道高水平运动员后横踢技术动作的肌力特征
胡小明新作《体育美学》(高教版)出版并拟定12月开办课程培训班
《体育网刊》2009年第9期题录
第10期
2009年第10期目录
如何确保奥运会世界首要赛事的地位
对当前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反思
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
从2008年北京奥运遗产展望广州2010年亚运遗产
撕掉鲨鱼皮,回归奥林匹克精神本质——《迪拜宪章》对高科技泳衣的限制引发的思考
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完人教育理想的破灭与重塑
柏拉图后期对话篇中“身体(soma)”的原理性特征——柏拉图体育论再考的前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主要报纸的报道框架
北京、西安大学生对奥运会和残奥会社会态度的比较
美国教育变革运动中体育理论资源的发展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发展
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相同BMI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男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对比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在运动训练研究中的应用
篮球三线教练员任职资格与绩效的关系
体育全球化中中华武术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抉择
东晋之前导引术存在的二重证据——从文献传说到考古发现
土家族烧龙习俗的文化生态变迁与体育价值——湘西马颈坳镇的田野调查报告
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女子手球运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测试结果分析
基于力量运动的内源性心肌保护研究述评
第11期
2009年第11期目录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
论“体育”的名与实
中国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大学体育的社会责任
社会转型、体制创新与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价值的历史性考辨与理性选择
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行为分析
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发展现状评析
基于文化视角的高校“健全适龄体弱者”体质改善策略
从多元智能理论审视健美操课程对学生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暨南大学外招生体育课程“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华南农业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教学实验
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
体育竞赛主场劣势表现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
欧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启示
高校优秀田径教练员综合能力测评系统的研究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一种有悖于逻辑的“二分法”
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
蹴鞠源考
PWV和ABI的测定在体质检测中的应用
运动中活性氧与抗氧化剂补充的内稳态研究述评
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脏Tei指数比较
青少年女子膝关节屈伸肌力与年龄的关系
第12期
2009年第12期目录
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
真义体育思想谱系背后的多重博弈及价值——林笑峰先生《健身教育论》深层价值阐释
《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的启示
体育活动中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
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工具理性内涵
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
竞技教育在我国的失落与重建
我国优秀运动员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
国内外体育非营利组织的评估
维吾尔族妇女婚后身体质量指数变化因素的调查分析
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
我国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的思考
对儿童体育发展适宜性问题的思考
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土家族“金钱杆”引入高职体育课程的探讨
广东商学院特色体育教学解析
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的最佳练习重量
“自我谈话”对职业足球运动员愤怒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下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
先秦时期楚人的武术文化探究
湖南新化梅山武功的社会价值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流变——以江西永新盾牌舞为例
原地连续纵跳动力学信息变化的特征
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与延迟性肌肉酸痛症述评
让奥运扎根中国
“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读奥巴马上海演讲有感
《体育网刊》2009年第12期题录
体育在线学术论坛“专家在线”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