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读奥巴马上海演讲有感

分享: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离开中国,但他在中国的言行所留给我们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特别注意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演讲全文》中,三次出现“乒乓球运动员”这个词,一次提到“体育竞赛”,一次提到“乒乓球比赛”。
    奥巴马回顾历史时提到:“40年前,我们两国间开启了又一种联系,两国关系开始解冻,通过乒乓球比赛解冻关系。我们两国之间有着分歧,但是我们也有着共同的人性及有着共同的好奇,就像一位乒乓球运动员一样……”乒乓球运动员和乒乓球比赛演绎了体育外交的神奇。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体育人和运动队奔走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参与友好国家间体育赛事和表演,无不直观和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外交领域的成果。
    当意识形态的隔阂甚至对立还无法消除的时候,体育人具有充当相互理解和沟通排头兵的优势,而他们的“好奇”往往是两种意识形态下人们消除隔阂的起点。我们同样可以想象的是,当前嬉皮士打扮的科恩一头卷曲的长发和牛仔裤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好奇,而周总理对于“嬉皮士”的宽容又留给了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怎样的震撼。所以,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理解”的实质通过运动员的交往获得了真切的体现。
奥巴马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感受似乎格外关注:“就像当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所说的,我们作为人有着共同的向往,但是我们两国又不同。”这里诠释的是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消除差异并尊重差异的境界,也反映了中国一向倡导的国际外交准则——求同存异。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为运动员提供的恰恰是让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共同的明确规则下进行友好交往,这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典范,对参与者的理性竞争精神是极其生动的检验。正是在体育运动的交往中,人们强化了对于本民族、国家的内部认同,也强化了对于国际规则、人类普适世界的认同。
    奥巴马在谈到以人民为基础的合作时也不忘提体育竞赛:“我认为我们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是以人民为基础,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我们所从事的生意,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我们所进行的体育竞赛……”国际合作当然不能仅仅限于政府间合作,民间合作对于交往沟通与交往的作用不可替代。能把合作基础定位于人民、定向于青年,以及提到体育竞赛,确实是对于当年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的一种积极回应。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们身体、心理、精神的全面发展,是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理念,而通过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来推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世界,则是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深远的目标。
    大约一个月前,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校长来江西洽谈合作事宜,该校长带来的礼物是其本人和奥巴马在篮球比赛中的合影,而此前美国外交团拿姚明、篮球来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时的乒乓球和棒球表演,无不展示了体育在外交中的独特作用和魅力。如果说曼德拉的那句“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意味深长的话,那么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为我们理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美国式”的版本。新时期的中国体育人,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如何做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启示。(江西财经大学  易剑东教授)
 
    体育在线学术论坛•专家板块:http://bbs.tiyuol.com/thread-110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