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学校体育改革丢掉了什么

分享:
    新课标出台后,许多教师坦言:不会上体育课了。主要因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要实现的目标太多。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情感、态度、价值……网上曾有过“什么是一节好的体育课?”的讨论,但结果是谁也未能让谁信服。在新课改之前,学校体育偏重三基和身体素质;新课改后,大部分地区的体育课堂却又走向“放羊式”教学。有人责怪《新课标》的制定者,可是《新课标》制定者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强调改变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色彩,不能被误解成体育教学中淡化竞技运动”;“不能将‘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误解成淡化运动技术”;“不能将反对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误解成不要运动技术的细节”;“不能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误解成‘围着学生转’、‘放羊式’教学”。
    审视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谈了很多需要达成的目标,这些目标维度多、内容多。而且是一些非常理想化,甚至是至善至美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却较少提及。制定者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基层体育教师,要他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去研究和发掘。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了承担起这种责任的条件呢?
    其实,目标并不难制定。首先,一个目标正确与否,需要时间去检验,需要历史去证明,短时间内难以看得清,尤其是那种考虑得非常到位、非常全面、非常理想化的目标。其次,国外有现成的,我们可以借鉴、引进,甚至是照搬。
    然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教学的内容却往往缺少参照系。因为国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以其优越、完善的场地设施以及高水平师资为基础和前提的,如美国在中学就可以开展橄榄球、网球、水上运动、高尔夫等,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受场地、师资的制约,根本无法开展这些运动项目,仅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实现。事实也表明,新课改做得较好的也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一些城市。有怨言和误解的往往来自更为基层的体育教师。
    中国国情较为特殊,基础设置、师资水平、教师素质、应试教育以及最大的国情——地区发展不平衡。可惜,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一切从国情出发”这一点。改进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加大课程内容的研究,加大教法的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体育教师培训,这种措施的“潜台词”是目标已经被拔高;另一种途径则认为目标要求可暂时降低,有所取舍,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这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他们可以专注一点,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更偏重于强制,而不是一放到底。
   (覃立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
    体育在线论坛相关链接:http://bbs.tiyuol.com/thread-8980-1-1.html


    

下载本期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