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界镜像中,体育学是一匹在学术疆域内横冲直撞的野马,催生了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传播学、体育美学和体育管理学等边缘学科。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体育学学科分野的价值已越来越让位于问题的价值,回归到揭示体育的性质和规律,以获取关于体育的尽可能普遍的知识,来回答体育“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等问题。这种学科分野下的回归,至少在体育学学科领域内正视和厘清体育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
在“体育教学模式日常化”栏目中,黄胜江的论文《体育课中巧用体操凳》虽然没有在宏大的理论视野上进行逻辑演述,但在回答体育课如何上、体育课的应然世界是怎样的这些本质问题上给出了有益的启示。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栏目中,滁州学院的程明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是基于问题意识的体育学本色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发展不同阶段典型版本内容体系进行类比研究,并结合对教育部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进行针对性研究,以期发现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演进与发展的动因,对现行学校体育学版本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胆质疑。莆田学院刘永祥的《论我国首创的气排球运动》,分析我国首创气排球运动的创新特点、技术与规则的创新变化和运动健身的创新价值,提出我国气排球运动进一步加快推广普及的发展策略探索了气排球的本质规律。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的晁恒的《刍议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吹枪的发展与对策》,从吹枪这种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着手,进行了实际探讨。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栏目中,山东大学陈峰立《如何将时尚体育引进体育课堂》、广东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谭鸿护《对部分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体现了“体育”这个文化符号的特征,没有那种理论资源借鉴时的碎片化、支离感,给人一种体育学研究本色回归的和谐。
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是学术发展的大趋势,但许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包括体育学学科,并未真正的带来新的成熟学科的形成,而只是诞生了一种生硬的知识组合形式。我们希望能在问题意识下实现学科视野下的回归,回归到体育本质问题、基本规律上来。如资深教授林笑峰老先生八十高龄撰写的《健身教育论》就是体育学本色研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