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科技期刊永恒的主题
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学术期刊是现代科学技术全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它的主角则是学术论文。要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首要任务是促进学术论文的发育和成熟。学术论文质量高了,学术期刊的质量才高。”在10月16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在他题为“科技期刊发展与创新”大会报告中发表了上述观点。
发展与创新,既是本届论坛的主旋律,也是科技期刊永恒的主题。围绕着这一主旋律,本届论坛设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5个分会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做了题为“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形势要求”的大会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达约5100种,较之1978年“文革”后科技期刊780余种增长了6.5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科技期刊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科技期刊发展的水平以及所发表的大量论文的成熟程度和创新程度,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相适应;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时滞,与科研人员追求科技成果即时发表、科学发现首发权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期刊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主要范式之一,在建设和谐学术生态中发挥的作用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还不相适应;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尤其是国际影响力,还很不尽如人意等。与会代表认为,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办刊模式,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整个科技期刊界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结合领导《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种科技期刊改革的实践,作为《自然科学进展》主编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做了题为“努力建设国家科学期刊平台”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一个国家有没有好的科学体系、这种科学体系是否健全,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有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期刊;世界级的科学大国,就应有世界级的科学期刊。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科技期刊的“低谷”成为我国目前科学体系中越来越明显的一根“软肋”,需要科技界相关领导高度重视。为此,中国科学院把全力打造我国的顶级科学期刊,作为《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改革的根本目标。
谈到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参会代表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传媒技术、运行机制、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宏观管理层、微观操作层都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移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从根本上消除束缚出版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董事长汪继祥结合他领导的出版集团科技期刊发展实践,着重谈了“中国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问题。他认为,集团化发展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为了促进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形成,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主管部门有必要对现有的期刊集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如新刊创建、平台建设经费、集团法律地位的确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围绕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游苏宁所做的同题大会报告,与会代表还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科技期刊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须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要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期刊内容、关注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和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办,来自期刊主管部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一线科研机构和科技媒体的300多位代表出席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