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2024年《体育学刊》高被引、高下载文章汇总之上篇

体育学刊简介  蓝底白字.jpg


1  我国体卫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及其疏解策略

(被引29次,下载2649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通过量化不同年份政策数量和力度来剖析我国体卫融合发展的时变规律,将其划分为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及体卫融合3个阶段;分析体卫融合的社区模式、医院模式和体质监测中心模式,管窥体卫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创新驱动发展不足、资源共享不充分等困境,提出要站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度,完善顶层设计,把握体卫融合发展方向;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体卫融合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赋能体卫融合提质增效;共享体卫资源,实现健康治理效能最大化,保障体卫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引文格式:姜桂萍,李良,吴雪萍.我国体卫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及其疏解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01):47-53.


2  “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现实价值与培育进路

(被引7次,下载1488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采用扎根理论、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全国21位“以体树人”杰出校长的访谈资料,探讨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与现实价值。研究认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包括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和科学的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法”,并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育人观念、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和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等现实价值。在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下,要让校长在职业培训中完善个人体育品行、在榜样学习中借鉴他人体育品行、在政策落实中规范自身体育品行。

引文格式:关清文,张晓林.“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现实价值与培育进路[J].体育学刊,2023,30(01):130-136.


3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心理准备和运动焦虑的中介作用

(被引27次,下载3287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教练员领导行为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竞技水平的关键要素,厘清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系,对促进科学系统训练、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系模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北京先农坛体校和什刹海体校运动员进行调查,并运用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实证。结果显示:专制领导行为、民主领导行为、训练指导行为、社会支持行为、积极反馈行为对运动表现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准备在教练员领导行为和运动员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运动焦虑在民主领导行为、社会支持行为、积极反馈行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而在专制领导行为和训练指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教练员的不同领导行为及方式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具有不同效果。教练员应及时调整运动员心理准备,降低运动员心理焦虑,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促进运动员自我价值提升,进而促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运动表现。

引文格式:王宇.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心理准备和运动焦虑的中介作用[J].体育学刊,2023,30(01):74-80.


4  “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

(被引8次,下载1028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滑板社群是由青年主导的草根体育组织。运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深入探究滑板社群特征。研究认为:(1)“技术崇拜”赋予“个人运动”的圈群化聚集意义。滑板社群基于滑板技术的亚文化资本积累方式建立“新秩序”,确立社群边界、完成内部分层并联系社群成员关系。(2)“漠视竞争”保留“随聚随散”的圈群化活动特征。滑板社群的技术传习过程强调独立实践,基于平等互助形成“展示-互鉴”的群体传习方式。技术评价过程强调“真实性”,忠实于“内行”评价,理性崇拜技术本身,通过仪式化活动唤起共鸣。(3)滑板社群的生存之道在于达成“技术崇拜”和“漠视竞争”两种社群特征之间的平衡。根据滑板社群特征,提出意识、制度、赛事等方面的引导建议。 

引文格式:昂晨,郭吉茹,薛岚.“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J].体育学刊,2023,30(01):67-73.


5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被引52次,下载3631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向为以体立德由认识向行动提升、以体增智由短期向长期跃迁、以体育美由静态向动态跨越、以体尚劳由形式向实质回归,但学校体育立德功能面临陷入刻板化的泥潭、增智功能落入应试化的藩篱、美育功能处于边缘化的窘境、尚劳功能面临形式化的危机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消除刻板印象负面影响,提升学校体育的德育功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畅通学校体育的增智机制;改变审美教育场域位置,加强学校体育的育美功用;形成崇尚劳动理念共识,增强学校体育的尚劳功能等实践路向。 

引文格式:李彦龙,常凤.“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J].体育学刊,2023,30(01):99-104.


6  “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

(被引29次,下载2163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实证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由此确立的社会组织合法性教育治理地位构成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合法性出场逻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构成其出场的合理性逻辑。随着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实施,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领域正逐步拓宽、范围逐步加大、程度不断加深,但仍面临制度空间约束、自身能力欠缺、社会认同缺失等现实困境。要通过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政策制度环境、健全参与机制、拓展治理空间、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增强社会认同等策略化解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促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构建全新的中小学体育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学校体育综合育人效果,助推“双减”政策贯彻落实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目标实现。

引文格式:刘转青,刘华荣,贺启令,等.“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J].体育学刊,2023,30(01):90-98.


7  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24h活动与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

(被引17次,下载1727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儿童24 h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时间之间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剂量-效应”特征。对浙江省金华市327名6~10岁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测量FMS,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结果显示:(1)控制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儿童的FMS显著正相关(β=4.155,P<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FMS显著负相关(β=-6.926,P<0.01),睡眠和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FMS均无显著相关。(2)MVPA替代其他行为(LPA、SED、睡眠)可显著提升儿童FMS水平,反之则降低,且两者之间的相互替代具有不对称性;睡眠替代SED也会提升FMS水平,反之则降低;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SED对FMS的促进效应最佳。(3)睡眠时间占比以及与MVPA之间的相互替代与操控技能正相关,与位移技能无显著性相关;同时,MVPA与其他行为之间的相互替代对于操控技能的影响均高于位移技能。研究认为:学校与家庭应关注儿童24 h活动整体效应,减少久坐代之以MVPA活动,或提高活动强度促成LPA与MVPA的转换,同时减少久坐从而保证充足睡眠,并应更注重于儿童操控技能的24h活动干预。

引文格式:邱艳平,王丽娟,周玉兰,等.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24h活动与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J].体育学刊,2023,30(01):137-144.


8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24次,下载2327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为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探讨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对策。研究认为:生源渠道单一、与社会需求和要求脱节、就业对口率及层次低等方面是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拓宽生源渠道、更新培养理念、提升文化要求等破解对策。

引文格式:刘文武,胡陆顺,朱娜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学刊,2023,30(01):124-129.


9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被引14次,下载1423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将“德”“礼”等概念融入体育竞争中,用于培育理想的社会公民——君子。通过将中华传统体育中所禀赋的德育价值、礼仪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之融入现代体育课程体系;结合西方体育技术教学和强化体能的教育功能,形成德、礼、艺、体“四维育人”的综合体育教育模式。通过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挖掘,配合《中华射艺》课程开发,寻求“文质兼备、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体育教育价值传承,对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引文格式:张波,崔树林,李永华,等.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J].体育学刊,2023,30(01):118-123.


10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28次,下载1816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术科课程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根本,但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术科教学存在诸多症结。结合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改革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经验: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实现理念突破;“实施术科课程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传承”到“体育健康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革新教学评价;从“技能提升为旨趣”到“教学能力生成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最终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引文格式:戴俊,刘跃,汪庆波.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23,30(01):112-117.


11  新修订《体育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资源

(被引8次,下载1072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通过深入研究新时代体育强国的内涵,新修订《体育法》为建设体育强国构筑制度框架,体育制度现代化为建设体育强国保驾护航等,深刻认识到新修订《体育法》为我们构建了系统完备的体育法治体系,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也为实现体育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健全体育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必备的体育法律制度框架。

引文格式:刘纯献,刘盼盼.新修订《体育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资源[J].体育学刊,2023,30(01):54-59.


12  体质教育思想脉络梳理、问题廓清与价值确认

(被引18次,下载2399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体质教育思想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对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及课程改革具有助推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从历史、现实及未来3个角度切入审视体质教育思想,在梳理体质教育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相关质疑展开思辨与回应,并确认当代价值。研究认为:(1)体质教育思想发展经历了从“概念反思”到“话语重塑”再到“学科创建”的思维转变,该思想缘于体育家对体育教育本体价值的反思,其本质追求是分离体育与竞技概念及其探索体育之真义,此思想曾促成学界关于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但也在传播过程中遭受了争议与质疑。(2)体质教育思想的现存问题集中体现为目标维度单一与教学实践局限,认为其根源在于未能深刻领会该思想的单本质论逻辑立场与改善学生体质的现实诉求。(3)新时代背景下体质教育思想的价值体现为:体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理念的健康追求互为呼应、与体育学科素养的健身意识互为契合、与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互为补充。

引文格式:邵天逸,王倩,吴勉,等.体质教育思想脉络梳理、问题廓清与价值确认[J].体育学刊,2023,30(01):7-13.


13  中国体育及其思想观念本土化进程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根源

(被引9次,下载1049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以100多年中国体育本土化进程为研究视域,以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观念为研究素材,探究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源,认识和辨析其内在涵义。研究认为:中国体育的历史逻辑是“国家至上”,中国体育始终置于国家体制之内,有其鲜明的国家意志和历史使命,体育走势与国家强弱息息相关,这是中国体育本土化的运行机制。中国体育的文化根源表现为,中国体育的演化过程就是体育本土化进程,也是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其中所衍生的一系列体育思想观念逐渐表现出由保守到开放的人本主义倾向,这是中国体育的精神升华。中国体育本土化进程虽有波折但成效卓著,认清其历史必然性和文化合理性,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及背景格局。

引文格式:金光辉,毕楠,买佳.中国体育及其思想观念本土化进程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根源[J].体育学刊,2023,30(01):1-6.


14  “理想之治”与“现实之困”:新课标落地执行的政策工具研究

(被引27次,下载2472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从政策工具、核心素养、课程内容3个维度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进行文本挖掘与定量分析。研究认为:(1)从政策工具维度看,重视环境型政策工具、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较均衡,需求型政策工具较少;(2)从核心素养维度看,针对核心素养构建的政策工具总量相对均衡,但政策工具类型呈“分化”现象;(3)从课程内容维度看,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专项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和基本运动技能相对均衡,跨学科主题学习处于劣势。据此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1)在政策工具方面,应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政策工具的靶向精准和结构优化,进而形成政策工具的体系化;(2)在核心素养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政策工具与核心素养的耦合度,推动政策工具与核心素养的持续互动;(3)在课程内容方面,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将需求型政策工具嵌入课程内容环节,创新政策产出和扩大政策效应。引文格式:张文鹏,杨方正,徐亚楠,等.“理想之治”与“现实之困”:新课标落地执行的政策工具研究[J].体育学刊,2023,30(01):81-89.


15 主流媒体国际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CGTN报道北京冬奥会的议程举隅

(被引27次,下载3918次;刊于2023年第1期)

摘    要: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混合方法对CGTN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进行研究,考察了相关报道的新闻框架、议题主体以及不同议题的内容细节,力求展现主流媒体在体育国际传播中建构国家形象的全貌与特征。研究认为,CGTN在情景性、故事化的国际传播叙事空间中,基本形成以“运动员”为基石、以“体育外交”和“大国实力”为支柱、以“运动项目”“群众运动”及“健康安全”为特色的国家形象建构逻辑,使国际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深度互嵌。但是健康安全方面的报道数量较其他议题明显偏少、国际舆情的被动回应,以及大国实力议题的传播效果等问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引文格式:刘思雨,季峰.主流媒体国际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CGTN报道北京冬奥会的议程举隅[J].体育学刊,2023,30(01):20-26.


16  专项体育课论争的历史要点、时代价值与启示——兼论“选项走班制”体育教学

(被引12次,下载1631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我国专项体育课发展过程中的论争要点,总结经验,望对当代专项体育课的发展以及“走班制”教学有所启示。历史争论要点:专项体育课对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与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矛盾性、开设条件的可行性、专项兴趣的易转移性、开设学段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竞技性。论争时代价值:唤发学界对专项体育课“内在特征”的认识;巩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辨析“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走向“竞技化”。未来,专项体育课发展应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建构一体化“选项走班制”教学体系;把握“运动技能”教学主线,注重专项体育课“整体性”育人效益;发挥“竞技”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推动专项体育课“内涵式”发展。

引文格式:王建.专项体育课论争的历史要点、时代价值与启示——兼论“选项走班制”体育教学[J].体育学刊,2023,30(02):107-113.


17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主动健康促进的管理机制构建

(被引20次,下载2687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从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现实诉求入手,构建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制约和监督机制三大主动健康促进管理机制。研究认为,从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层面构建“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从主动健康干预路径融合奖励体系的视角构建激励机制;从科学配置、信息公开、综合监督、责任追究4个核心要素构建制约和监督机制。旨在积极推动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机制创新,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引文格式:王震,李长振,林文弢.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主动健康促进的管理机制构建[J].体育学刊,2023,30(02):89-94.


18  中国特色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11次,下载1084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以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构建我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路径的影响因素体系。基于此,从政府作用、运营管理机构作用、群众作用、社会作用4个维度对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建设成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作用、运营管理机构作用、群众作用、社会作用对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建设成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运营管理机构作用路径影响系数最大(0.441),其次是政府作用(0.264)、群众作用(0.160)、社会作用(0.159)。(2)内部影响因素(运营管理机构作用)在外部影响因素(政府作用、群众作用、社会作用)与建设成效之间存在中介效应。(3)群众作用对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路径的影响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其对运营管理机构作用的影响很大,同时与政府作用、社会作用相互间的影响很大。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除了在政府、运营管理机构及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外,还应充分考虑群众需求,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文格式:张震,董晨,杨文刚,等.中国特色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路径研究[J].体育学刊,2023,30(02):57-62.


19  什么是体育——基于语言哲学范式的考察

(被引6次,下载1284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随着全球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生活现象与实践的异质性与加速化挑战着体育基本概念的语义和语用范畴,关于“什么是体育”的思考方式为面向未来的体育研究提供不同的逻辑起点与概念“锚定”方案。为更好回应新时代中国“体育”概念的主体性自洽,研究从体育语言游戏的复杂性出发,系统阐释“真义体育”(PE)与“大体育”(sport)作为中文体育概念核心语词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的以人自身之“在”为核心的完整叙事想象,在不断走向国家与个体相联结、跨文化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以汇流的方式构成“体育”的新语境,其中“乐趣”(have fun)、“玩”(play)和“游戏”(game)以自在自为的形式内在规定着的“体育”基本元素,并以家族相似性构成更具内涵整体性与外延包容性的“大体育”(sport)概念认知转向——作为回归人类寻求乐趣的本性,以规则化、社会化建构的方式实践生命的意义再创造游戏,“体育”在其所型构的逻辑空间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的想象”。藉由引入意向性建构与语言生活等多元论观点,试图超越人工语言与日常语言分析流派局限,呈现新时代语境下“大体育”(sport)的逻辑生成,渐次完成对“什么是体育”的历史与现实的概念澄清。

引文格式:徐靖芮,王学实.什么是体育——基于语言哲学范式的考察[J].体育学刊,2023,30(02):9-18.


20  体育课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小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基于不同运动负荷组合

(被引10次,下载1440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探究体育课中至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下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四年级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以小学四年级5个班23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5×2的双因素实验设计,根据体育课采用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和不同累积中至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实验实施方案,所有班共进行8周实验干预。结果发现:(1)体育课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体育课30%或50%MVPA累积时间下,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学生粗大动作技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其他班。相同运动负荷干预下,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女生改善情况好于男生。(2)30%MVPA累积时间班粗大动作技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50%MVPA累积时间班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显著好于对照班。30%或50%MVPA累积时间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体育课MVPA累积时间越大,学生基本动作技能改善情况越好。结果表明:体育课采用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和50%MVPA累积时间对学生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引文格式:武海潭,王文娟.体育课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小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基于不同运动负荷组合[J].体育学刊,2023,30(02):114-121.


21  新时代深化大学公共体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10次,下载1216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安庆师范大学在深化公共体育改革赓续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措施有:不断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公共体育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了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改善高校公共体育办学条件,充分发挥了条件保障的“奠基石”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能够为中国腾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人才基础;能够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仰者、践行者、捍卫者。

引文格式:章翔,余佳萍,周刘华,等.新时代深化大学公共体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3,30(02):102-106.


22  法国雷恩高师职前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的举措及启示

(被引14次,下载1766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法国雷恩高等师范学院历来对跨学科素养尤为关注,长期致力于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以此培养大批具备优良跨学科素养的体育教师。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雷恩高师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其培养职前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的主要举措有:确立跨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设置完备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课程的知识互通性,强调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吸纳不同评价手段以增加跨学科素养评价的多样性,统筹多方教学资源以优化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协作性。结合我国国情并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导向,为改进我国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育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我国输送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优秀体育教师人才。

引文格式:董国永,李健宝,卓贞梅.法国雷恩高师职前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的举措及启示[J].体育学刊,2023,30(02):81-88.


23  体教融合背景下优秀退役运动员从教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探究

(被引46次,下载3083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渠道,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和中小学体育师资短缺双重问题的必然途径,也是体教融合政策实现的关键目标之一。推动优秀退役运动员从教对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目标、提升学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完善运动员就业安置等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但现阶段优秀退役运动员从教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执教能力不匹配、从教项目不适应等现实困境。基于上述困境,分别从政策保障、项目适应、文化教育和校本培训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疏解策略,以期为推动体教融合政策落地、促进优秀退役运动员顺利从教、提升学校体育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引文格式:赵军辉,胡小清.体教融合背景下优秀退役运动员从教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探究[J].体育学刊,2023,30(02):74-80.


24  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人地关系协调视角

(被引17次,下载1624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自然保护地是开展户外运动的重要空间载体,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举措。针对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两个关键性问题,基于人地关系协调视角,梳理与总结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经验,并进一步结合国内发展实际,从完善政策法规、推进自然保护地营地教育、创新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加强环境效应评估、规范户外运动项目开发等方面提出中国路径。

引文格式:周丽君,王琰.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人地关系协调视角[J].体育学刊,2023,30(02):49-56.


25  身体素养培育的感知-行动理论探索——基于生态动力学的分析

(被引9次,下载1084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身体素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印第安人基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总结,后经欧美学者研究推广逐步进入各国体育教育政策制定的视野。当前研究较多集中在身体素养“是什么”和“如何测”这两个问题上,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在“如何培育”上进行理论探索。基于生态动力学中身体素养感知-行动理论的探索,把身体素养培育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将环境作为身体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研究认为,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约束-给养”来驱动,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感知-行动”来发展,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探索-适应”来实现。对创设身体素养培育学习环境的启示包括:回归“真”运动环境、生成“真”运动体验和探索“真”运动路径。

引文格式:陈辉映.身体素养培育的感知-行动理论探索——基于生态动力学的分析[J].体育学刊,2023,30(02):41-48.


26  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逻辑考量、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23次,下载1647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厘定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有助于加深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现实困境显现在主动健康理念共识缺失、体卫融合体制机制缺位、体育系统应对支撑体系欠缺等方面,需要从理念重塑、机制创新、强化保障等方面着手,推进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实现。

引文格式:刘路,仇军.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逻辑考量、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体育学刊,2023,30(02):35-40.


27  守正与创新:体育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演进特征、逻辑转向与实践启示

(被引6次,下载1259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知识生产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是深入探讨学科诞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要求。目前,我国体育学科建设未能有效适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表现为弱化体育学“身心群”整体性学科特色,夸大西方科学理论知识的“跨情境效度”,脱离“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叙事的时代特征等。为了有效回应知识生产模式演进对体育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纾解体育学科建设的深层困局,通过梳理与归纳知识生产模式演进的历程举要,凝练与探骊体育学科知识生产“发散式孤岛型”“聚敛式融合型”“集群式拓展型”的演进特征。对标知识生产的价值导向、共生共存和辩证统一,识别与明晰体育学科知识生产的逻辑转向。遵循知识价值观是体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旨归,探寻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动力机制、组织机制和治理机制一体化体育学科建设实践进路。

引文格式:张瑞林,车雯.守正与创新:体育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演进特征、逻辑转向与实践启示[J].体育学刊,2023,30(02):1-8.


28  4~6岁幼儿灵敏素质评价工具构建及应用

(被引6次,下载1291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幼儿灵敏素质各结构要素的科学、系统、易测的评价工具,以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准确评价幼儿灵敏素质发展水平。通过专家访谈法与德尔菲法确定幼儿灵敏素质结构模型;利用测试法对4省6市1440名幼儿进行灵敏素质发展水平测试,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结构模型的信效度,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百分位法确定评价标准,最终构建4~6岁幼儿灵敏素质评价工具。结果表明:(1)幼儿灵敏素质评价模型的适配度指标达到可接受范围,所测数据与理论假设相拟合。(2)确定4~5岁与5~6岁2个年龄段幼儿灵敏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感知决策、快速变向、快速变换动作、平衡能力4项一级指标和20项测试指标。(3)制定中班和大班幼儿灵敏素质单项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对样本综合评价的回代检验与理论百分比相吻合。研究认为:该评价工具能准确反映幼儿灵敏素质各要素且具较好的操作性,灵敏素质单项与综合评分标准对幼儿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适用于4~6岁幼儿灵敏素质评价。

引文格式:赵响,李娜.4~6岁幼儿灵敏素质评价工具构建及应用[J].体育学刊,2023,30(02):122-127.


29  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高校公共体育SPOC混合教学设计与应用

(被引17次,下载1981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为适应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应对提升学习质量的挑战,系统梳理学习投入理论和SPOC混合教学研究进展,进行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公共体育SPOC混合教学整体设计。课程设计框架包括优质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课程实施过程、促进学习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结合SPOC混合教学的具体实施,对课程框架和教学流程的整体联系和衔接关系进行了阐述,对课程资源呈现,创设自主和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多维师生交互空间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课程应用进行了分析。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探讨以课程学习的真实性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促进课程高阶目标达成的原理与过程。SPOC混合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投入、锻炼行为延伸、课程满意度测评等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引文格式:谢戴西,曲思岑,陈可心,等.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高校公共体育SPOC混合教学设计与应用[J].体育学刊,2023,30(02):95-101.


30  元宇宙背景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16次,下载2204次;刊于2023年第2期)

摘    要:2021年刚刚兴起的“元宇宙”引发业界实践、学界讨论的热潮,也给武术发展带来了新启迪。为挖掘元宇宙对于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潜能,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对元宇宙概念、技术本质、应用情况以及元宇宙对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价值预判。从机遇来说,元宇宙将以其强大的信息技术集成能力为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开辟新空间、提供新手段及创造新主体。从挑战来说,作为利弊同在的元宇宙也可能为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带来信息安全、身体解构、身份模糊及伦理失序等诸多挑战。武术与元宇宙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实现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愿景,更好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引文格式:刘洪,戴国斌,岳涛,等.元宇宙背景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学刊,2023,30(02):28-34.


31  美国《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指引》解析及启示

(被引9次,下载1789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美国2017年颁布《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指引》,推动实施美国综合性学校体育政策的专项化、细致化、操作化。对其课间体育活动五大策略、配套工具等内容进行梳理与解析,并以此为镜鉴,提出我国实施与管理体育大课间、体育课后服务等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思路,包括转变理念,加强各方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完善规章,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配套文件;着眼需求,研制课外体育活动具体内容体系;保障安全,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创造条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资源建设。

引文格式:孙强,刘海元.美国《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指引》解析及启示[J].体育学刊,2023,30(03):120-128.


32  体育课程编制审视

(被引13次,下载1481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通过文献借鉴、实地观测、逻辑推理和辩证研判,扭转与解决体育课程编制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理论意义。研究认为:应避免体育课程目标的泛化与虚化现象,加强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在保障运动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具有学科本质特征,倡导体育教育价值,转变只是为保障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娱乐的定位,健康教育内容应与体育、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相结合;体育课程实施不能只重课程规范而忽视课程目标与课程重点,不要过度追求高负荷与大密度指标,在教会学生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挖掘其他目标价值;对教师评价不能夸大运动负荷与密度作用而忽视其他评价指标功能,对学生评价不能以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中考的测试成绩代替体育课考试成绩,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体育课程编制进行科学评价。

引文格式:阎智力.体育课程编制审视[J].体育学刊,2023,30(03):9-17.


33  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开发路径

(被引19次,下载2661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以广东省1 734项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 10.3,运用最邻近点指数、网格维数分析法、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模型,就空间分布特征、均衡特征、分布密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表征。研究表明: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具有沿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与海岸线分布,逐渐向内陆外围递减特点,冷热点区“南-北”分布,资源总体呈现“三核、一带、三极”空间格局;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软、硬服务配套、市场培育发展、产业支持引导、人民生活水平、交通运输能力、经济收益效应。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广东省体育旅游开发路径及建议,助推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

引文格式:夏江涛,刘奔越,左逸帆.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开发路径[J].体育学刊,2023,30(03):76-83.


34  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促进城市体育更新研究

(被引10次,下载1221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对于挖掘城市体育存量用地潜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促进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就城市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促进城市体育更新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闲置工业空间体育再利用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更新区域环境、传承工业文化记忆、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各地闲置工业空间体育再利用模式可分为社区休闲型、全民生活型、产业升级型。我国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促进城市体育更新存在以下阻碍:项目规划衔接不当、改造存在多种风险、社会力量自行探索、周边居民参与不足、生态环境改造欠缺、重点建筑保护不足。提出以下建议:编制改造专项规划,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逐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社会公众参与,优化项目改造机制;项目改造内外兼修,提高文化价值认识,促进城市生态、文化更新。

引文格式:陈元欣,时宵,杨金娥.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促进城市体育更新研究[J].体育学刊,2023,30(03):58-68.


35  学校体育与健康融合课程的逻辑理路与实施策略

(被引9次,下载1432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合并设课,但二者融合的方式、程度、深度等不甚理想的问题,系统搭建了实施体育与健康融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其逻辑前提包括对人类健康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认知、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能力发展和培养新时代学习者大格局的心智模式。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结果的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方式的网络化和交互性,三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融合具有支撑作用。实施路径包括概念统整、问题统整、经验统整和教学策略统整。落实体育与健康融合教学时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应着重考虑强化培养培训提升教师胜任力、以人为本平衡各学科独特性和融合性,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增强评价考核的科学性,以支持该融合课程的良性发展。

引文格式:刘芳丽,于素梅.学校体育与健康融合课程的逻辑理路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03):92-98.


36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被引10次,下载1717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澳大利亚与日本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城市体育公园实践在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参与建设主体、运行管理模式方面各具特色,对我国建设城市体育公园体系以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具有经验借鉴。我国应完善城市体育公园的配套政策,明确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权责;细化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标准,提升城市体育公园可及性;丰富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内容,建设生态城市体育公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公园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模式。

引文格式:曹雷,范成文,钟丽萍,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23,30(03):84-91.


37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

(被引23次,下载3299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运用2(模式)×2(项目)×2(性别)的三因素实验设计,揭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1)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课成绩,并且与传统模式存在显著差异。(2)在体质健康和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模式具有主效应,项目和性别不具有主效应。(3)在体育课成绩方面,模式、项目均具有主效应,性别不具有主效应。(4)在体育课成绩指标中,模式与项目存在交互作用,且模式与性别也存在交互作用。

引文格式:吴本连,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J].体育学刊,2023,30(03):106-112.


38  “双减”政策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在逻辑、问题检视与推进策略

(被引31次,下载3505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改革内在逻辑进行了思考,并对前人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辨析。研究认为,前人研究出现的问题有:“双减”政策下的“学校体育”研究范畴过于宽泛;“双减”政策下的“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过于牵强;双减”背景下的校外体育机构难以关联学校体育;“双减”政策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出现偏离;“双减”政策下的体育“家校社共育”实践研究缺乏。基于“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改革内在逻辑与现存问题辨析,提出了“双减”政策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一体、二翼、六保障”的推进模式:以“五自主选择”为主体,谋求个性化发展;以“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体育培训”两个重点环节为二翼;以“转变校长观念、落实服务报酬、推进模式创新、规整外引培训、优化硬件资源、突破家校壁垒”为保障措施。

引文格式:邵伟德,谭乔尹,栗家玉,等.“双减”政策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在逻辑、问题检视与推进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03):99-105.


39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选项制”建设实践研究——基于华东交通大学教改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

(被引13次,下载2456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运用扎根理论,引入华东交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改实践案例,针对访谈内容和教案“思政点”,依次采取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核心范畴的提炼与分析。研究表明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思政实践具有项群化的典型特征,由此验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选项制”建设实践,包括专项技能、健康第一、心理支持、体育精神4大核心范畴,并与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高度一致,说明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反映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选项制”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显著特征。

引文格式:杨闯建,史维,田小静.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选项制”建设实践研究——基于华东交通大学教改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J].体育学刊,2023,30(03):113-119.


40  我国体医融合模式提炼与推广路径

(被引7次,下载1420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网络查询、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我国体医融合实践中提炼出若干体医融合模式,并设计体医融合模式推广路径,以扩大体医融合范围、深化体医融合力度。基于体医融合理论与实践,提炼出体医融合基础模式,如以体育和医疗融合的实现机制为依据提炼出体育手段实现医疗价值模式、体育手段和医疗手段共同干预模式;以体医融合的功能作用为依据提炼出疾病治疗体医融合模式、常规健康促进体医融合模式;以体医融合实施机构运行方式为依据提炼出非盈利运营模式、市场运营模式。与此同时,提炼出一些体医融合的个性化模式:体育和医疗共同实现健康促进的公益性模式,如校园、公立养老院、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和医疗共同实现疾病康复的非盈利性模式,如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医院等。提出我国体医融合模式的推广路径:形成低成本、快效益、高效能、易操作的体医融合模式推广思路;坚持实事求是、重视技术、市场运营与公益推广相结合的推广策略;设计体医融合模式与社会资源匹配的线上线下推广方案;建立指导、评价、反馈和调整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机制。相关机构和主体应该重视体医融合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形式,选择迎合社会需求的体医融合模式,并对其科学推广,以推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

引文格式:刘耀荣,段昊,吴香芝.我国体医融合模式提炼与推广路径[J].体育学刊,2023,30(03):32-39.


41  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

(被引34次,下载3391次;刊于2023年第3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列为教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任务的重要工作任务,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与特别期待。然而,虽然体育有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之特殊功效,但实践中育人效果却难说理想,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之间仍有差距。分析其客观原因:一是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受社会教育和环境影响很大,体育立德树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二是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被应试教育挤压,而被挤压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体育和德育的性质特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问题也来自于工作的不足,主要是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论、内容与教材论及方法论的不成熟。具体问题有: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目标论方面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立德树人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实现以及目标的“虚化”、上下位目标的“虚实错位”;在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教材论方面存在着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浅读浅解及内容教材的“碎片化”“平庸化”现象;在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教育方法的缺乏和“自然成就”的机理之谬,存在着“温情化”“规矩制度缺位”“身教与榜样作用不足”及家、校、社体育共育的割裂和“责任分散”的问题。

引文格式: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J].体育学刊,2023,30(03):1-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