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学》2012第04期
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自1999年启动,2001年进入实验以来,经过制订、实验、修订三个较大阶段,历时十来年,终于颁发实施了。这一次课程改革历时之久、争论之大、参与之广,都是中国课程改革中史无前例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改革, 一共推进8次较大规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这8次课程改革中,真正有深刻影响的有两次。一次是1949—1952年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当时全面学习前苏联做法,全面推翻延用多年的“体育课程标准”,全盘学习前苏联“教学大纲”的做法。第二次是1999年启动制订的“新课标”,吸收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经验与做法,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增加健康的要求,确定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现在,“新课标”已经颁布,今年将要全面实施了,准确理解,成为全面实施,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
一、坚持正确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标”修订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校体育工作应该确立怎样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新课标”的修订工作。
首先,学校体育必须突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最早提出是毛泽东同志,他在解放初给马叙伦的信中指出学校应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习第二”凸现“健康第一”的重大意义。1999年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规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理论地位与社会现实落差巨大。在社会稳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情况下我国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20多年下滑,严峻的现实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忧虑,因此,突出“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应有之义,又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诉求。
其次,学校体育必须坚持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是指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所从事工作及所处环境,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参加的体育活动和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里用了三个“主要”,清晰的表明,身体练习是主要手段和学习内容,体育课程是活动性课程;增进学生健康是本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是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现实目标与未来目标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成为“新课标”实施过程的一个焦点。一位古琴家答如何学习古琴时,他用了“只要你喜欢,你一定能学会;只要你热爱,你一定能学好;只要你狂热,你一定能学精”来回答。一般认为,要对体育有兴趣,必须对体育真义有所认识,激发其学习动机,即从认知到认同,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要注意直接兴趣的激发和间接兴趣的维持。激发兴趣不能等同于迎合偏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无论怎样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性质始终不变,是教学活动就必须有知识内容的传承,通过运动技术的传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过程的快乐,学有所获的快乐,甚至是艰辛和痛苦过后的快乐,这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正确选择。还必须指出的是,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非要弱化运动技能的掌握,兴趣和技能是相彰得益的两个方面,越有兴趣,越能学好,技能越高,越有兴趣。
再次,学校体育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生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现代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却产生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诉求。以人为本并非人学本体论,而是人学的价值论。人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本质功能是培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校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字里行间也用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等来表述,无处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标”的又一亮点。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方针,“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以生为本”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引,它们形成“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应当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系。
二、全面实施“新课标”,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新课标”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涉及方方面面,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学习达成目标。所以在准确解读“新课标”基础编写出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性的教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意味着中央、省(市、区)、学校必须共同肩负起实施任务,各省(市、区)必须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令人忧虑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没有按规定开足体育课时数的情况还有一定普遍性,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由于师资和条件限制将是实施的薄弱环节。因此,端正办学思想,“三级”齐动,关注农村学校将是实施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不可能毕全功于一役。“新课标”从启动、制订、试验、修订过程来看,已经十来年了。它的产生体现了教育部领导、专家认真研究、全社会共同关心、广大学者积极参与、一线教师踊跃实践的过程。但它仍需由实践来体验。新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发展和积淀的过程。比如,“新课标”的学习评价强化激励功能、发展功能而弱化甄别功能、选拔功能,这无疑是正确的。它作为“新课标”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教育部组织的调查中满意级最低的一项。其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有学者对评价主体多元存疑。实际上这是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修订时注意到教师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掌握者,评价时应“多元归主”,以教师为主但不仅是教师。因为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例如 “中国狼爸”箫天佑的家庭教育,这里并非讨论其对错,仅仅说明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单纯是教师的评价就显得不够全面了。又如,“新课标”不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在“新课标”解读基础上,编写出教材,各省(市、区)还应有课程实施方案,各校有校本教学内容,形成国家要求、地方方案、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个教学内容体系如何让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是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凝练的重要问题。哪些内容才是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这要学习者才最有发言权。“新课标”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学习阶段和目标,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按竞技运动项目内在规律安排的方法,如何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呈现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体育课程是一个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活动性课程。而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形成、效率的大小。“新课标”坚持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把学习健康知识,传承体育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努力的创造良好实施环境。其中有认识问题、条件问题、师资问题,“新课标”实施与学校体育其它工作关系问题。现有师资中,坚持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研究相结合,倡导学习型教师,研究性教学。学校体育中,协调好“新课标”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中考、“艺术体育2+1”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等的关系,避免过多试验课冲击“新课标”的实施。
“新课标”形成的过程,体现了统一领导、自上而下、上下联动,体育工作者广泛参与的过程。如此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放式的过程还应加强和扩大。现在,“新课标”已经到了实施阶段,“新课标”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开拓了宽广实践舞台和创新空间,只要准确理解“新课标”,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杨文轩
2012年4月1日
作者简介:杨文轩,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