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游苏宁 石朝云
社会责任是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职责与义务,科技学术期刊作为独立法人主体,不仅要对行业、学科、地域特色、主管主办单位等方面的利益负责,而且要对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出版环境、受众利益等负责,这些社会责任中,既包括大众认可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出版文化责任,也包括新兴的科技创新责任。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评比和评价标准中,政治标准一直居于首位。但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科技学术期刊由于其报道的内容限于科学技术,很少出现政治问题,也就难免对社会热点问题敬而远之。这种观念不仅淡化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使得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社会也忽略了我们的存在。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使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探讨这一时代赋予的命题,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作为办刊人,在办好自己期刊的同时,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武装自己,以更广阔的胸怀拓宽服务领域,实践为祖国分忧、为人民服务的抱负。
我们认为,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期刊,应该对人类社会负责,对科学技术负责,对科学共同体负责,对主管及主办单位负责。而期刊编辑则主要应该具备3种品质:(1)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2)坚持实践正义的原则,(3)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探求真理的权力也含有责任,你不能隐瞒你所发现真理中的任何一部分。因此,科技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包括:(1)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大灾面前的快速反应;(2)净化学术园地,预防和揭露科学不端行为;(3)传播科普知识,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4)正确认识期刊的评价体系;(5)版面费问题的认真研究;(6)真正为读者和作者服务;(7)有效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8)强化精品期刊工程,建立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数据库;(9)共同打造数字化出版平台。
1 发挥学术导向作用 大灾面前的快速反应
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科技信息传播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引导学术研究方向、促进行业发展、促进生产力转化和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科技学术期刊拥有的学术导向权,为以科学的方法面对大灾大难提供了技术保障。如: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突发,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特有的社会责任,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第一时间组织的重点选题对临床医生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层次报道积累了重要经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华医学会做了如下工作:(1)各期刊的工作我们汇总为“伸出我的手——抗震救灾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行动”,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2)发现早期对医疗救护报道较少,建议新闻媒体加强对医生的报道;(3)紧急出版多种灾区需要的资料;(4)收集资料准备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报告。
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在这些突发的社会事件中越来越敏感,日益重视期刊的时效性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突发事件之后,我们还请相关领域专家回顾性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尽管如此,我们在专业报道中也存在许多遗憾:2003年的SARS,最先的专业报道刊登在美国的 N Engl J Med。2008年汶川大地震,美国地质学会主办的期刊GSA Today在文章收到后3天就录用,于6月中旬在其网站上率先公开了第7期发表的有关中国汶川5.12地震的论文;2008年7月24日Nature又发表了一篇有关汶川地震的论文。发生在我国的重大事件,首次报道权却不属于我国的科技学术期刊,令我们汗颜,也迫使我们反思。
2 净化学术园地 预防和揭露科学不端行为
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首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客观、求实与理性的精神,求真、探索与献身的精神,质疑、批判与创新的精神,平等、公正与自由的精神,是整个科学文化系统的核心与灵魂。科学精神赋予了科技学术期刊经久不衰的活力,从而也构成了科学研究和编辑出版价值取向的本源。科学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客观真理性与可检验证实性,因此,求真、求新始终是科学发展的价值目标,也必然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在我国科学界,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轨行为屡见不鲜。科研成果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并且,国内一些“科研设计质量低劣”的科研“成果”以至一些学术造假的论文会发表在我国著名的科技学术期刊上。不仅我国,一些造假的学术论文也不时出现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一流科技学术期刊上,如2005年,Nature对3247位科学家调查在过去3年中是否有过科学不端行为,0.6%的人曾经修改或“调整”过研究数据,1.4%的人曾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主意”,15.5%的人承认为了应对基金组织的压力,曾经改变过研究设计、方法或结果。
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有两大社会原因,一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中的各种因素,如科技管理政策和科研学术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导向,形成一种浓烈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大家共同构筑了一个利益怪圈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扭曲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心灵和行为;二是个人功利心理,对获取学术地位后既得利益的期许,或已有的成功、显赫的声名和盲目的吹捧所营造的光环,使自身的名利欲望过度膨胀,以至迷失了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和良知。
从期刊编辑角度来讲,学术不端行为也有其特定背景。一篇文章多次投稿因种种原因最终大多能得以发表,期刊在学术把关上的漏洞给一些怀有投机心理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科技学术期刊界缺乏一种体制与机制,可以对不良之风进行联合抵制以警示这种行为,在客观上纵容了其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种种有违科学精神的不良现象和学术不端虽然属于个体行为,但科技学术期刊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属性,公开发表使个体的不良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的不良效应,这种效应对于学术研究、科学发展以及科技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学术不端行为给科技学术期刊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严谨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正因为如此,科技学术期刊对防范学术不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科协所属102家全国性学会主办的231种科技学术期刊于1999年2 月共同签署了《科技期刊道德公约》,号召科技学术期刊编辑“自觉抵制抄袭、剽窃、欺骗等行为,决不允许学术上弄虚作假者在科技学术期刊有立锥之地” 。必须真正履行好科学“守门人”的职责,捍卫编辑的独立性。科技部也制定了《科学研究诚信指南》,规范科技科技学术期刊。2007年9月26-28日,北京钓鱼台宾馆群贤毕至,中美两国50多名杰出科学家齐聚一堂,出席由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办的中美科学家社会责任研讨会。会议的议题涉及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科学团体和组织在提升科研道德方面的作用、科学自由和科学家的责任、科学道德教育以及科学出版道德。会议为各方协同追求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本源提供了指导,但许多问题的具体解决,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3 科普是科技学术期刊不可忽视的责任
科技学术期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科技成果、提供科技信息、传播科普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社会责任” 中明确表明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据统计,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有很大差距,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在美国为17%,中国低于2%,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务院于2005年发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按照纲要的精神,亟待通过科普方式使全民参与科学,以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科技与大众两种媒体的结合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科技学术期刊受限于内容太专、读者面太窄,积极履行或与大众媒体结合,履行自己的科普责任,或许会为科技学术期刊拓展一条发展之路。如果科技学术期刊能够通过大众媒体走出自己营造的象牙塔,为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贡献力量,也是科技学术期刊普及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由科技学术期刊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最新的优秀论文成果,大众媒体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将这些成果以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形式介绍给公众,这是借助大众媒体宣传科技学术期刊的最佳切入点。世界上主流科技学术期刊都与大众媒体建立了成熟的合作关系,将期刊上前沿、创新、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撰写为新闻,通过多种渠道向大众媒体发布。如:Science与全美国专事报道科技新闻的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美国科学促进会下属的EurekAlert网站向全世界的记者发布论文成果。2007年1月,中国科协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科技新闻发布制度,每月向大众媒体发布一次最新科技学术期刊重要研究成果。该活动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这是一个论文作者、科技学术期刊、大众媒体和公众多赢的活动。《中华医学杂志》通过积极参与该项活动,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
4 正确认识期刊的评价体系
在传播、交流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科技学术期刊由于其报道的多为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所发表的论文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从某种角度来说,自然也肩负着一定的科学评价责任,拥有学术评价权,是学术评价的重要量化参考指标。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在文革后恢复评价制度时期,强调量化指标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出现副作用,导致一部分学术评价片面追求客观指标,并且存在混淆学术评价、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现象。如近几年由于有关部门错误的政策导向,致使我国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明显落后于数量增长,从某种角度有悖于学术评价是为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的初衷。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也被大大泛化,目前迫切需要对科技学术期刊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作为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版人,对其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自然需承担起引导正确看待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体系的责任。我们应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宣传恰当的科技学术期刊、论文和学术评价体系,如不同数据库的资料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不同学科之间也不能进行简单比较,应重视专业数据库,应以论文被引用率来论英雄,期刊影响力不等于论文的影响力,注意国际录用论文的歧视等,为我国科学进步和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5 版面费问题
版面费问题是近年科技学术期刊运营中的焦点问题,各种媒体中有众多文章讨论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的问题,一些不太了解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经营状况和运营流程的作者,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一些不够客观、带有严重倾向性的文章,得出的某些结论难免失之偏颇。这些舆论导向不利于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
版面费问题收取的主要原因为:(1)办刊经费取消,补贴不到位;(2)期刊成本加大;(3)期刊结构布局不合理;(4)邮发费率升高,资金回笼延迟;(5)科技学术期刊不具备自负盈亏能力。基于此,1988年中国科协在委托中华医学会出版部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1988]科协学会发字039号)。2008年,中国科协再次委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进行了《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收取费用情况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72.6%的作者、读者、审稿人对收费表示理解,79.2%的公众认为期刊可以收费,53.1%支持应该交纳论文发表相关费用,发表文章可获得相应利益回报。与此同时,中国科协2008年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约4200万人,每年需发表科技论文480万篇。898种科协期刊全年共发表文章约24万篇;而我国目前近5000种科技期刊,每年发表论文不足140万篇,年人均仅0.033篇。科技论文的发表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职称评定、学术评价与学位授予时还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类学术期刊,相应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科技学术期刊经费提供的主体缺失是“版面费”出现的重要根源;学术评价导向造成的学术研究的泛化,加剧了论文发表中的矛盾。科技学术期刊必须坚持收取版面费在论文通过严格评审、决定刊登之后;相关管理机构亟需规范版面费收取项目和标准,设立减免原则。
总之,版面费对科技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期刊收取的过程较为公正透明,适当收取版面费可促进科技交流。科技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是我国特有现象,收费行为有国际先例,对其管理有国际惯例,收取版面费与学术腐败没有必然联系。版面费争论在期刊界影响较大,是读者与编辑部由于不同立场导致的矛盾,在公众中影响较少,不排除新闻炒作因素。多数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公众认为科技学术期刊为公益事业,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无法进行相关支持和进行现行学术评价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接受发表论文收费制度。
6 真正为读者和作者服务
一本优秀的科技学术期刊,应引导读者,而不是追随他们;科技学术期刊的思想深度体现在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读者的思维方式。科技学术期刊要引导科研活动和科研方向,从宏观层面的视角启迪读者的思维;还应该及时发现所报道领域的问题,并从一定高度加以引导。同时,读者和作者不仅是科技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和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科技学术期刊目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便是多为作者的期刊,很少考虑到读者的利益。我们应认识到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读者加以有目的的引导是期刊的核心。科技学术期刊的基本任务便是保证最重要的观点和最正确的认识以最快的速度让科学家知道。以一颗公正、公平之心助科学、技术之进步!我们认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最高追求,不仅要将期刊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是要使期刊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7 有效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
科技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水平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遗憾的是,我国二者还未能很好地结合,我国的期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2003年我国SCI论文总数为38 092篇,海外期刊发表占67.3%。其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中国的同行首先获悉,也使得国内的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方面面临极大的困境。论文审稿和发表的费用、中文版权的回购以及国外重要数据库的使用等,不仅要耗费巨额国有资源,而且势必使需要了解本学科进展的国人不能及时并方便地享受相关的科研成果。
如何有效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由国家制定有关的政策和规定,要求由国家资助的研究成果应优先发表在中国的杂志上。(2)制定论文二次发表的有关规定。国内的许多作者对论文二次发表的认识非常模糊,为此,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遵循国际惯例《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指导系列杂志的有关工作。(3)开设“在国外发表的优秀中国论文介绍”栏目。
就我国科技学术期刊而言,绝大多数为中文版期刊,故应该提倡的办刊策略为 “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即首先要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服务。我们的读者大部分为普通科技工作者,不容易看到原版外文杂志,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外文杂志。而这些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一般都是由各级政府的资助而完成,也就是说是在广大纳税人的资助下完成的。我们的读者不但都是纳税人,而且直接为中国的科技和社会进步服务。就目前而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通过认真地思考和广泛地调研,我们认为在中文版期刊中开设“在国外发表的优秀中国论文介绍”栏目应为首选,具体的操作步骤:对国内作者在国外知名期刊中已经发表的优秀论文,约请主要作者撰写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论文重点向国内读者介绍该研究成果,其主要作者和内容应与在国外已发表的论文一致。由于是仅向国内读者介绍,故该栏目中的文章不必给出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论文作者不能把在该栏目中发表的论文当作晋升、提级之类用。在题名页脚注中,需要告诉读者、同行和文献机构该文已经被用不同文种全文发表过,并注明首次发表的文献处。
8 建立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数据库
目前,西方期刊已经形成核心效应,不仅将中国看作市场,更看成研究成果的重要来源地。他们采取多种手段吸引中国研究人员将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它们的期刊上,企图垄断科技学术期刊的市场,从而导致全球性期刊的提价,并且通过商业运作误导中国的管理部门,营造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我国已在加大对科技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如中国科协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从2006年始,每年1000万用于资助精品科技期刊的发展。
目前,为免受制于人,我们还必须建立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数据库:(1)必须从国家层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保护中国的科技学术期刊,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学术期刊;(3)我们已完成科协“精品科技学术期刊发展战略”;(4)科技部“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5)科技部已经建立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数据库;(6)力争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数据库。
9 共同打造中国数字化出版平台
网络信息化开始动摇科技学术期刊的生存基础,我们面临不上网就难以被检索,上网则冲击纸版发行量的两难局面。近年来,纸版期刊的发行量平均每年下降10%,科技学术期刊必须迎接新的出版形式的挑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否则必然举步维艰。
2008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被迫接受了爱思唯尔年均15%的提价方案,爱思唯尔每年在我国高校销售的数字出版产品已达1800万美元。中国的科技学术期刊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效利用国外传播平台的同时,积极打造中国的数字化出版平台。中华医学会和万方数据有限公司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迈出了合作的第一步,引领了信息提供商和信息服务商合作共赢的潮流,对中国科技的数字化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领头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勇敢地承担起她的社会责任。创刊百年来,我们一直秉承为中国读者服务的初衷矢志不移,报道范围涵盖读者关心的全部问题,优先发表各类有关争鸣的文章,并积极开辟新栏目,如在海外发表的优秀中国论文介绍等。百年的历史积淀,铸成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的办刊方针:广纳贤言、容百家之长,授业解惑、育千万精英。在2008奥运之年,践行者既定的目标:更快——论文出版速度,更高——期刊质量,更强—期刊影响力。